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暑期社科与实践讲座圆满完成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4-07-23浏览次数:16

为进一步提升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研究生队伍的理论素养,增进对党情、国情和世情的正确认知和深入思考,并配合暑期系列实践项目的顺利开展,从7月15日开始的2024暑期社科与实践讲座已经圆满完成,会议采用线上讲座形式,来自国内外的十位专家为上海社科院和全国各地超过六百人/次高校学子带来了十场精彩演讲。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周敬青从“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新布局新路径”“把握核心理念”等三个问题出发,通过历史脉络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进一步明确了大党必须要解决的独有难题,并从政治、思想、制度、干部队伍、基层组织、作风建设、反腐败斗争七个方面分析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布局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最后,周教授总结了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核心理念,即在战略高度上明确自身的政治责任和历史担当,在价值理念上树立坚定信仰和为民情怀,在思维方法上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的周建勇教授以“现代政党研究:视角、议题与启示”为题,从“政党研究的两种视角”即选举的视角和组织的视角出发,把握政党的历史起源及组织特征,并着重针对“政党组织”“政党功能”“政党与社会”“政党与国家”“政党与选举”“政党与民主”“政党与政党体制”等几个有关政党研究的重要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最后,周教授选择将探究的目光转回到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上,阐述了新时代推动基层党建与时俱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的必要性,并就强化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以及结合具体实际对党支部设置形式进行创新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华东理工大学的叶敏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调研经验,从调研的方法论和学术论文写作两个方面展开,认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有作为,这不仅是因为国家发展需要理论指引,还因为理论也是一种软实力,作为意识形态的人文社会科学需要有中国自主性。只有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才能提炼、总结“中国之治”的逻辑、概念、理论,形成具有解释力、咨询力、传播力的学术话语体系。叶教授还指出读书与调研两手抓是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前提,我们要学习毛主席进行社会调查的态度、方法和技巧,还要有“为了中国”、研究中国的情怀、立场和观点,以及将故事转化为知识和理论的能力和实力。


同济大学的葛天任副教授以上海数字递送工人群体社会调研为范本介绍如何具体开展一项社会调研。葛老师及其团队在2018-2023年间采用电子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上海10家快递外卖公司员工进行了深入调查,对上海数字递送工人群体的生存现状、职业需求、社会心态、政治诉求以及未来出路给出了系统分析,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群体,尤其对人的关怀这一基本价值取向,认为他们不是“新生代农民工”,而是新技术形态下的新一代农民工群体,是新就业形态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这一群体的数量正日益庞大,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该群体,还应为该群体在面临社会转型、职业替代等时代境遇时提供可供参考的出路与建议。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的程昌宇研究员以晚清民国鄱阳湖区渔业纠纷调解制度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研究方法。他指出,这两种方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在研究过程中,只有同时关注国家政策和制度层面的“自上而下”视角,也要关注地方社会和民众生活层面的“自下而上”视角,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历史和社会现象。程昌宇研究员还分享了文献搜集和整理的具体步骤,并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为同学们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华中科技大学的何菊副教授则从田野工作的定义、基本方法、方法论、演变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并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田野工作技巧和民族志写作指导。她强调,田野工作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研究者要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中去,与他们建立起信任和友谊,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她还分享了田野工作的一些常见问题和应对策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开展田野调查。


人民日报社内参部调研室主任编辑、副主编黄福特老师以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开篇,系统地阐述了调查研究的基本要求。他指出,首先应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攻坚克难、坚持系统观念。在调研选题中,也可能出现诸多问题,如虽具有学术价值但可能不具有资政价值;过分强调某领域研究成果,实际上言过其实;调研的问题太小或者太大;建议难以提实,套路太多实际创新太少;只报喜不报忧;缺乏问题意识,不具有推广性等。只有避免此类问题,才可能全面深入地评估选题价值。黄福特老师还分享了如何确定文章的观点立场,并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为同学们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的撰写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上海财经大学的周杰副教授从调查内容、调查形式、工作思路、方法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他强调,调查原则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既要关注农村现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也要考察农村发展的历史演变;既要注重宏观情况的调查和研究,也要重视具体的典型的案例。他还分享了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贯穿和运用到调查研究的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去伪存真,冷静分析调查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种纷繁复杂的材料,筛选出应该吸收和坚持的正确观点,并强调一定要站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把民族的文化的东西和中国的整体发展合拍,积极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硕士生导师程恩惠博士从“巴黎综合症”概念引入,从纵向的历史研究视角出发,运用历史逻辑分析方法把握 “刻骨子里的1789” “挥之不去的1968” “矛盾重重的2018”和“变幻莫测的2024“等关键年份法国社会与政治发展,深入显性社会下的隐形逻辑,阐述了人权和公民权的关系及自由平等博爱理念的内涵、法国政治哲学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福利国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复杂关系、权力与暴力的关系,对创构性力量和既成性力量在解放政治哲学中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并基于2024年法国的现状指出其变幻莫测的发展前景。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黄婷博士从佩里·安德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的主要观点出发,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在欧陆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兴起的现实原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流派和主要观点,阐述了批判理论的意义,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比较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关注点和研究方法,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更重视意识形态和文化,具有批判性和自我反思的态度。最后对结构与主体、必然性与能动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与社会主义作为目标之间的关系;人是什么?是生产性存在还是创造性存在等三方面问题进行了引导性探索。